吉林省地处东北地区中部,松嫩黑土平原腹地,位于中国黄金玉米带的核心区域。从土地条件和农作物来说,都适合农机作业。然而,当记者在今年秋收深入基层采访的时候,记者发现,大多数农民仍在用手工收割。这是为什么?怎么才能改变现状?
“瓶颈”是这样形成的
还在10月中旬时,记者一行驱车前往梨树县梨树镇南杏山村。七社的葛锐民,今年56岁,两个儿子都念书出息了,在大城市成家立业,就葛锐民夫妻俩在家。“这可是种地和摆弄农机的好把式。”镇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郑贵园介绍说。
“我家的地将近2公顷,能收个4万多斤,我是科技示范户,今年能增产5000斤左右。现在粮价还没出来,要按去年的粮价,能卖个4万多块钱。”
“从种到收,这么多农活,俩人咋干?”
“耕种都是机械化,就是收割雇人干,1公顷3000来块。现在都这样,就算半程机械化吧。”
“那为什么不用机械化收割呢?”
“割台对不上垄,撸棒过程伤粒子,多数质量不过关,一整就坏。”郑贵园解释到。
同行的县农机局局长陈占江进一步解释说,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玉米收割机械,多数产品前面的割台对不上垄,这既有产品设计和生产质量方面的原因,也有玉米品种和种植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还有,农村在分地时,好地差地得串换开,这样,往往割台对着的是两家的垄,活没法干。
再有,玉米机械化收割使农民失去了生活燃料和牲畜饲料,部分农民不愿意接受。
梨树县是农业大县,耕地面积418万亩,机耕整地370万亩,达到89%;机械播种360万亩,达到86%;但机械收获只有34万亩,仅为8%,玉米收割机械仅有144台。
玉米收割环节的机械化,在这里成为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瓶颈”。
见怪不怪有内情
“你们看到的现象并不奇怪。”省农机化管理局局长成洪解释说:“去年,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近5000万亩,玉米收割机保有量是5300台,也就是说平均近1万亩才有1台。今年,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达到5500万亩,玉米收割机保有量计划达到1万多台,平均5000多亩才有1台。全省9000多个村,平均1个村才1台。虽然这是个平均数的计算,但由此可以看出,成规模的玉米机械化收割的场面不是随处可见的。只有在集中收获的十几天里,到农机化发展比较好的长春、松原、白城地区的农机合作社的作业地块才能看到。”
相对于玉米来说,小麦、水稻的机械化收割起步早,技术比较成熟。南北方的农业种植模式和品种,对农机的使用没有差异性,所以可以从南到北收,形成了机收市场,全国跨区作业。
吉林省玉米机械化收获起步较晚,在2007年之前,吉林省玉米的全程机械化水平很低,当时的玉米种植面积在4000多万亩,玉米收获机械130多台,玉米的机械化收获率只有1.5%,60多万亩。
从2007年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吉林省开始了为期4年的玉米、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省建设,以此来大幅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包括育种、水利等,其中,更重要的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装备水平。
借助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对玉米生产特别是玉米机械化收割发展的高度重视,借助部省共建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还借助省财政的大量投入,在国家对玉米收获机补贴30%的基础上,吉林省再补贴20%。
但是,一般玉米收获机的价格为30多万元,补贴15万多元,农民还需要自筹15万多元。拿出这样一笔相当于一台低配中级轿车的巨款,对吉林省大多数城里人来说都不轻松,更何况大多数农民。
合作才是真出路
玉米农机收割省时省力,但一般农民要么买不起,要么考虑到回收成本慢,风险大,不愿意买。如果有一个机构能在农忙的时候出租农机,让大家既能用得上,而且价格实惠,那可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于是,一些机构开始了这样的尝试。
今年1月成立的双辽市服先镇龙沣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投资1000万元,购买了200台大型玉米收割机。龙沣采取的是自愿原则,吸引当地农户凭借资金、土地、技术等多种形式加入。龙沣理事长刘长龙说:“让大家把闲钱拿出来,集中到一起,1000家就形成一种力量,合作经营,入股分红,风险共担。”
为了吸引188金宝搏_188比分直播-官网的农户加入合作社,龙沣相继成立种植合作社和养殖合作社,形成循环经济。农民以土地加入种植合作社,集约化经营,农机合作社将秸秆做成饲料,由养殖合作社来养牛养羊,增加收入。
现在,龙沣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在全国发展多个分社,投资社员多达1800多户。今年秋天作业面从本镇已经延伸到周边县市和内蒙等地,作业面积达4万余公顷,成为目前省内规模最大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以服先镇龙沣农机专业合作社、东明镇铁洛农机合作社等为龙头,双辽市力争到2015年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80个,每个乡镇3-5个,农机大户达到420户,实现一个自然屯1户。让土地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走向集约经营,切切实实地踏上农业机械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