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也就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第五年,1953年2月长春市第一个国营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在榆树县闵家区何家屯建立,在长春地区广袤的田野里第一次响起隆隆的机器声,黑土地上第一次有了机械犁耕生产作业,就此拉开了长春市农机化事业的序幕。前五十年,尽管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为今后的快速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十年来,随着2004年国家《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出台,特别是我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全程机械化建设示范区,使长春市农机化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到2008年底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42%,步入了农机化中级发展阶段。2013年我市全力攻坚玉米、水稻机械收获又实现了突破性的提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了70%,居全省领先水平,比全国高出十多个百分点。马放南山、黄牛退役,机械替代人力,长春市农业生产全面进入了以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
农业机械武装起现代农业
农机投资大幅度增加,农业机械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物质装备基础。 2005年至2013年我市农机固定资产年均增幅在12%以上,明显高于补贴前5%的水平,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已 达468.6万千瓦,平均万亩拥有农业机械动力2928千瓦。预计到2013年底,全市农业机械固定资产原值超50亿元,比 “十五”翻一番多,乡村农户平均拥
有农业机械原值为3985元,占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的46%,比前五年增加84%。
大中型农业机械快速增长,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得到改善和优化。全市拖拉机拥有量已达16万台,比“十五”增加5万多台,年均增加近万台,其中20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达8.20万台,增加了4.3万台。5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加,发展到1.80万台, 高性能、高科技、薄弱环节的田间作业配套机具有了突破性增加。2005年全市玉米、水稻收获机保有量不到百台,到2013年增加到6000台。大中型农业机械正在成为农田作业的主角。
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较快提升,关键环节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全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多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30个百分点。水稻机收、机插、玉米62%、38%和 40%,而且上升势头很快农业运输、粮食脱粒、农副产品初加工等生产作业都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新型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已达2540多个;农机销售、维修网点1576个。涌现出一批以农机服务为商业运作模式的创业农民,农机服务产业组织实体达到一定规模,一家一户经营使用农机的结构正在加快改变。乡村农机服务从业人员已由2005年的17万人猛增到30万人,拥有庞大的产业从业人员队伍,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随着农机服务供求市场的不断拓展,服务走向专业化、常态化、产业化,农机生产经营服务作为我市农村一个新型的服务产业已形成。
农机化引发催生农村新变革
------雇工价格高,用机费用低,长春市已进入使用机器作业比雇用人工更为合算的阶段.随着劳动力日值的不断上涨, 时下,机器可以替代人畜力作业的各个环节价格优势全部超过边际益点,机械作业至少有20%以上的价格优势。“用机不用人”现已是我市大多数农民发自内心的真实意愿。因此,机械化已成为长春市农业生产的主导方式,作业需求市场越来越大。
------“免耕不免耕每垧差两千”,机械化在 粮食增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呈加速提升之势。从1994年到2003年,这十年间,全市粮食首破180亿斤,最多增产达10亿斤,用了大约10年;到2013年突破200亿斤,增产近20亿斤,仅用了不到10年时间。实践证明,我市的粮食产量之所以连续创出历史新高,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威力,而农机化本身既是科技的重要内涵,又是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的载体,粮食高产创建、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农业技术,都是依靠农机得以大面积实施。 机械化已成为长春市保持粮食持续增长,广大农民十分认可的重要措施,离不开、少不了。
------ “一化带来多业兴”典型群体的涌现,引领着农村经济发展。德惠市城发乡农民李宏达经营15台大型拖拉机,跨区作业达5个乡镇,年纯收入超过百万多元,成为靠农机创业致富的突出代表。九台市西营城雨田生态农机合作社,以水稻机械化规模生产为依托,建成了绿色品牌水稻生产加工基地,加快了农产品就地转化升值,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增机减人,百万农村劳动力走出田野。近几年全市农村转移到非农村产业的劳动力每年以10万人的速度递增,如今长春市已有百万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这当然是多种条件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其中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我市农机化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随着机械的不断增加,农业劳动力大幅度的减少,正是“一增一减”的现象,说明长春市农村生产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化,促进了农村分工分业。
全面实现农机化是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我市农机化事业又开始了新征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的全面深化改革新蓝图指引下,向着 “全面、全程、高质、高效” 机械化的新梦想,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