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每年收获季节,漫步田野,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摆动,如同掀起层层金浪,敞开心怀置身于秋天的稻田中,饱吸阳光的稻谷在阳光下闪着金黄,簇拥成一片金色海洋,一望无际,这就是长春市九台区兴隆镇启坤农机专业合作社稻田的魅力景色。
土生土长的鲁启坤、鲁启生哥俩,从小就生活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对水稻有着深厚的感情,在父母经营的2公顷水田的基础上,不满足现状的哥俩开始了承包别人家的水田,从最初的几公顷到2008年年末的20多公顷,机具也由最初的1台东方红304发展到了5台拖拉机和5台洋马收割机。
随着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一系列利农扶持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民发展意愿强烈,购机热情高涨。2009年年初,在鲁启坤、鲁启生哥俩的倡导下,打破了自古以来,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传统生产模式,改变农民生产经营思维模式,与当地农民共同协商,将农户手中的土地、人力、资金等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走合作共赢、抱团发展之路。2009年4月10日,九台市兴隆镇启坤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九台市兴隆镇前岗子村一社成立,共有成员50人,注册资金50万元,主要从事水田承包种植和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入股村民从此走上了自主经营、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致富之路。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逐步壮大,虽然每年都有分红,但效益并不十分明显,鲁启坤、鲁启生哥俩发现本地水稻品种较多,平盘育秧费种、费土、费工,机械插秧断穴、伤根、大缓苗,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不密切,没有形成工作合力,怎样才能达到高效、高产、增收、增益呢?在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遍地开花的时代,如何走出一条与众不同、高质量、高速度、创出自己品牌特色发展的新路呢?
2016年夏天,九台区兴隆镇启坤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鲁启坤、鲁启生哥俩带着问题找到了九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只有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使用新技术和新机具,将农机与农艺密切融合,丰产高效协同,机械化栽培、施肥与植保、宜机品种选育与鉴选等一套完整的技术集成体系协同利用,才能达到高产、高效、增收的目的,才能壮大合作社,创出自己的品牌,增强合作社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长春市九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农技人员给出了答案。
随后,九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站长赵丽娜及农技人员带领鲁启坤、鲁启生哥俩到九台区龙嘉镇九星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观看了水稻钵苗宽窄行摆栽机,并讲解了该项技术:“水稻钵苗宽窄行机械摆栽技术,是采用钵盘式育秧,每个钵盘中有448个小钵,每个小钵里有3—5粒籽,与平盘育秧相较,用种量是原来的一半,这样育的秧苗生长的粗壮、结实,秧苗起身快,省工、省种、省营养土;摆栽环节浅播、匀播、直播符合农艺要求,而且具有不伤根、无缓苗期、根系生长快、低节位分蘖、分蘖早而多、可促进水稻早生、快发、增加水稻有效分蘖、成穗率高、粒多、早熟等优势;同时采用钵苗宽窄行机械摆栽具有边际增产效应明显、光能利用率提高、有害生物影响降低、稻株综合抗逆性增强等优势,稀植壮秧,增产效果明显。我站这几年通过育苗、田间监测和秋后测产,实践表明:用钵盘育种是平盘育种量的一半,营养土节省五分之二,苗床土节省二分之一;钵盘育种比平盘育种可节省人工二分之一;机械摆栽比机械移栽可节省人工三分之一;机械摆栽工作效率是平盘移栽的0.5—1倍,而且不伤根、不漏穴、无缓苗期、出穗期提前一周,增产10%—15%左右……”。看到这项技术有这么多的好处,鲁启坤、鲁启生哥俩非常高兴。
2016年冬天,鲁启坤、鲁启生哥俩花了30多万元购买了一台新式钵苗育秧生产线、一台宽窄行机械摆栽机,2万多盘钵苗育秧盘,通过九台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农技人员的全程跟踪服务与指导,2017年秋季,相同条件下的地块,钵苗宽窄行机械摆栽的水稻比常规平盘移栽的水稻每公顷多打了2000多斤,这样的结果让鲁启坤、鲁启生哥俩非常高兴。
经过多年的逐步发展壮大,启坤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装备基础和经济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2016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称号;2017年完成全程机械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注册资金305万元。目前,合作社占地面积40000多平方米,其中库房4900平方米,办公楼1320平方米,消防房130平方米,门卫房50平方米,硬化地面4000余平方米,大棚42栋占地面积30000多平方米,经营流转土地310多公顷;拥有农机具:拖拉机11台,旋耕机6台,打浆机6台,筑埂机3台,施肥机3台,育秧生产线5台,摆栽机4台,10万多盘钵苗育秧盘,高速插秧机2台,手扶式插秧机4台,水稻运苗车2台,高效植保机1台,无人机1台,电动喷药机10台,收割机6台,秸秆打捆机1台,传送机械6台,铲车2台,钩机1台,水稻运粮车4台,育秧催芽车间1个,200吨烘干塔1座等各种农用配套机械近百台,实现了耕、种、管、收、储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合作社代耕代收成“保姆”,农民“坐享其成”效益高。
为了把合作社做大做强,唯有改变农民承包的土地生产模式,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提高机械利用率,才能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因此,合作社探索了多种流转途径。一是以土地入股。农民把自己手中的土地以股份的形式交给合作社经营,年底收取股金分红;二是转包经营。农民把自己手中的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租赁款可以结算现金由合作社交给农户;三是社会化服务。农户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可选择合作社为其提供部分作业环节的机械化服务,并按市场行情交纳相应的服务费,日常田间由农户自已承担;四是全程托管经营。农户承包田自主经营,由合作社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农户向合作社交纳相应的服务费。多种土地流转途径,让农民自主选择。随着土地规模的扩大,种植面积也是越来越大,种子、化肥、农药的需求量也就大了,量多了,合作社就直接和生产厂家对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生产物资直接送到家,优质、价低、省钱、省事、省心;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生产,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为农民全面增收奠定了基础,深受农民的喜欢。这真是“粮食亩产大幅增长,种粮成本不升反降”呀!
农业现代化,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离不开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在发展过程中,合作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让越来越多的农户信任合作社,使其将土地流转到合作社经营。在生产上,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了“五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即“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收割”。在经营上,合作社实行制度化管理,建立了“五统一”的规章制度,即“统一指导、统一操作、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统一分红”。合作社实行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实现了规模化、现代化经营,耕、种、管、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有效降低了合作社生产成本,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普遍欢迎。
“新农人、新农技、新思维”出彩黑土地
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九台区农业机械管理服务总站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对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通过典型经验收集和培养,树立标杆,利用区、乡两级科技示范基地,采取现场会、观摩会、网上直播等形式,用典型带动和推动当地及周边农户的发展,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一批批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鲁启坤、鲁启生哥俩就是其中之一,原本只是单纯种植水稻,经过学习,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产业融合发展上,他将水稻种植和养殖结合起来,实现稻田养蟹,螃蟹会吃掉稻田里面的草、微生物、影响水稻的害虫,这样就可以让水稻更好的生长;同时,稻田蟹在生长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排泄物,这些排泄物也可以滋养水稻的生长;稻田养蟹,减少了化肥的投放量,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启坤合作社种植的蟹田水稻、绿色水稻所加工出来的“丰运田”牌蟹田米、稻花香米、珍珠米等深受百姓的喜爱。
以科技为发展,以农业机械化为依托,从种到收,再到加工,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制定建设规划合作社章程,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完善基础设施,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严格落实财务制度,服务规模逐渐完善,综合效益十分显著。经过多年发展,启坤农机合作社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提高服务品质,将水稻自产自销与农机服务作业相结合,不仅提升了合作社经济效益,而且解放了当地生产力,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2019年合作社流转土地300多公顷,实行规模化经营,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年经营净收入达200万元以上。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后的鲁启坤、鲁启生哥俩不忘养育他们的这块黑土地上的村民。他们哥俩带领合作社成员每年都义务维修本村社的沟渠、乡村道路等;每年春耕期间,都帮助村民免费挑选、运输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帮助困难家庭免费进行翻地、耙地、打药、收割等一切农活;用完稻苗的大棚,免费给有困难的村民种植辣椒、香菜等蔬菜,土地的二次利用,给困难群众增加一条致富道路……。“ 疫情无情人有情,爱心捐赠显真情”。2020年春季,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之时,鲁启坤、鲁启生哥俩为疫情重灾区捐款,他们用自己的善举和爱心积极的回报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殷殷嘱托记心间,不负众望再出发。
九台区兴隆镇启坤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吉林“三农”工作的殷切嘱托,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将优质水稻种植新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新机具密切结合,实现水稻生产农机农艺协同发展,持续走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智能化的智慧农业发展之路,实现高产、高质、绿色、健康发展新道路,切实加快带动周边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