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金宝搏_188比分直播-官网

图片

榆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榆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日期: 2008-07-03  来源:榆树市农机局

  一、基本情况
榆树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松辽平原北端,处于长春、吉林、哈尔滨三市构成的三角区中心,幅员面积47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9.1万公顷;总人口1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5万人;有1个省级开发区,30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388个行政村。
  改革开放以来,榆树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榆树市按照“工业立市,农业兴市、民营富市、开放活市、强城带市”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中等生态食品经济城的发展目标,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步伐。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口径财政收入5.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00元,比上年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比上年增长15%。
  我市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市,粮食总产量始终占吉林省的1/10,长春市的1/3,多次居全国县市之首,素有“粮豆之乡”、“松辽平原第一仓”的美誉。去年粮食总产量达46.5亿斤,被评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市。我市除东南部有些浅丘陵外,其余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土壤耕层较深,为粮食生产和发展机械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发展农机化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53年就被确定为全国十一个试办机械化的试点县份之一。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国有国营、社有社营、队有队营、户有户营和目前的集体、合作社、股份公司、个体(联户)等多种形式并存的五个发展阶段。其发展程度可以概括为“四个提高、二个趋势和一个突破”。
  四个提高:一是农机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到2004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了62.3万千瓦,比五年前增长了12%。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9163台,比五年前增长了3%,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862台(链轨拖拉机733台)。大、中型和小型配套农具分别为5160台和36038台(部)。每万亩耕地拥有拖拉机近44台。
  二是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全市早已经结束了人工刨茬子的历史,曾连续多年实现当年消灭白茬地的目标,近几年来,由于秋季作业期间因受作物晚熟品种比例大,导致动手时间推迟的影响,虽没有实现当年全面消灭白茬地的目标,但每年秋翻整地作业量都达到全年的75%以上,2004年秋季翻地面积达4.8万公顷,灭茬9万公顷,起垄1万公顷,深松0.54万公顷。旱田机械播种面积逐年提高,2004年达20万公顷,占旱田播种面积的91%。全市农业生产中的后勤加工、场上作业等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农机运输量达到了农业运输总量的90%。用机械替代人力劳作的范围日趋广泛,约占农业生产用工量的70%。连续几年农机作业量都超过了8000万标亩。
  三是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全市农机管理及服务网络化已初步形成,市级有农机管理、科研推广、教育培训、安全监理、供应、修理等企事业单位6个,乡级有修理和供应网点339个,32%的村有以农机队为骨干的服务组织,各类养机户达56793户,有农机加油站21个,年销售柴油5000吨,年修理农机具6000台(次),年培训各类人员达14000人(次)。
  四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4年全市各类农机服务组织经营总收入达2.8亿元,其中纯收入6600万元,有相当一批农机户率先步入小康的行列。村级农机服务组织实现经营总收入2958万元,平均每个村级服务组织盈利4万元,有相当一部分农机服务组织已经成为效益较好的村办企业。
  二个趋势:一是农机作业呈现需求系列化趋势。在原来“翻、耙、起”老三样的基础上,农民对中耕、追肥、植保乃至收获等都有了新的需求,而且新的农机作业项目灭茬、深松、施肥、起垄、镇压一条龙复式作业,机械收获等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二是农机作业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在坚持以大型机车翻地为主的同时,实行小机灭茬及大机深松,达到全面消灭白茬地,形成了“宜翻则翻,翻、灭、深松相结合”的多种形式共存的作业模式。
  一个突破:弓棚镇农机化的经验和作法得到了中央、省、长春市政府和广大农民的认可,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典型。弓棚镇始终坚持走发展大农机、推动农业现代化之路,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农机化。目前全镇农业生产主要作业环节,除收获外,90%实现了机械作业,其中长山村基本达到全程机械化。弓棚镇借助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带动了全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弓棚模式”。为推广弓棚镇的做法,经省政府批准,在我市10个乡镇建设百万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经过几年努力,我市示范区机械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经营机制得到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总的说,农业机械化作为我市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农业机械,就不会实现农机农艺的最佳结合,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就不会得到应用。去年我市实现生产总值115亿元中,就有8.3亿元来自于劳务输出。可以说,是机械化使他们有了离土创业的条件,是机械化促进了全市经济结构的优化。
  二、主要作法
我市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上,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区域发展。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机械化,我们始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机化发展中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依据各乡镇的土质,地势及经济基础条件,把全市30个乡镇划分为三个机械化作业区,确定了“大三机、小三机”共同发展的模式,并在实践中得到了落实。
中西部平原区。包括弓棚、五棵树、红星、八号等16个乡镇,这些乡镇共有耕地14万公顷。这一区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机械化基础较好,我们重点巩固发展以大型拖拉机、大型播种机、大型中耕机为基础的“大三机”作业。
沿江河水旱兼作区。包括大坡、秀水等9个乡镇,共有耕地10万公顷,这里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水旱田呈交错分布,我们在稳定旱田“大三机”作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水田机械化,结合改造中低产田和农业综合开发,走“以稻治涝、以稻致富”的路子,靠农业机械的应用,把这一区域建设成为我市的“鱼米之乡”。
  东南部浅丘陵半山区。包括土桥、谢家、光明等5个乡镇,共有耕地5万公顷,这里地势起伏,土质瘠薄,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我们重点发展小型拖拉机,单体播种机,根茬粉碎还田机等“小三机”作业,在此基础上适当发展大型机械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机事业的发展,也使全市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元化发展的农机化新格局,为推动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㈡强化行政推动,坚定不移地提高农机化水平。
我市发展农机化历史虽然悠久,但1983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却让农机化的发展走了一段弯路,使原本正值发展鼎盛时期的农机化事业一下倒退了近二十年。深刻的历史教训,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农业要发展,离开农业机械这一先进的生产工具是行不通的,因此,近些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农机工作,把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来抓,始终坚持三个不变,即: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抓农业机械化的决心不变;在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基础上,抓农业机械化的劲头不变;在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抓农业机械化的方向不变。我们把发展农业机械化纳入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在农机化生产的主要季节,都组织召开不同形式的现场会、座谈会,及时部署农机工作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春耕和秋翻期间,市里每年都抽调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工作组,深入基层、跟踪服务、指导生产。市、乡两级政府还把农机工作作为考核乡镇主要领导政绩的主要内容。真正把农机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的重点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㈢加大资金投入,全力抓好百万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
1997年我市弓棚镇被列为全省农机化示范乡镇,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促进了其它各业的发展,带动了镇域经济繁荣。为了扩大幅射面,带动全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1999年我们向省里提出建设百万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它所包括的内涵是以弓棚镇为中心辐身周边红星、八号、大岗、太安、恩育、五棵树、刘家、闵家、先锋九个乡镇,通过这10个乡镇率先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带动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繁荣。为实现这一目标,市委、市政府对示范区的规划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跑上级有关部门和大专院校,与有关领导和专家进行探讨研究,解决示范区建设中的各种难题。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百万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项目于2003年得到省政府的批准,从2004年开始省里先后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近500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其中,为弓棚镇春阳村和五棵树镇合发村两个村投入19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农机具和库房建设。目前,这两个村机具配置可以满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设计标准,可以为示范区今后的建设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为弓棚镇荣誉村和先锋乡民权村实施农机化示范项目共投入资金480万元,用于组建农机股份有限公司和合作社,购置农机具和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土地集约经营和全程机械化作业;此外为老农机点弓棚镇长山村投入资金200万元更新农机具。
  ㈣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加快农机结构调整。
  为了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我市把加快农机结构调整,努力提升全市农机整体水平作为农机化发展的重点,着力提高和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的配置比例和水平。
一是调整农机配套结构。在大中小型机具结构调整上,1989年以来的十几年里,我们利用省里的5:3:2大型农业机械更新补贴政策,购置802型履带式拖拉机465台,稳定了大型农机数量。1998年,又利用世行贷款一次购置大型履带式拖拉机及配套机具138台(套),使大型机具保有量稳定增加。近几年来,全市又新增小型拖拉机7000台,单体播种机等小型机具8000台。在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结构调整上,在稳定发展动力机械的同时,不断加快配套步伐,使全市从事农田作业农机具配套比由1990年的1:1.8调整为目前的1:3。机具配套日趋合理。
  二是调整农机作业结构。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市农机作业领域实现了三个延伸,即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关键环节机械化向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延伸;从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林、牧、副、渔业机械化领域延伸;从农业生产的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延伸。
三是调整农机化科技结构。我们把不断提高全市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含量摆到重要位置,在利用好现有技术力量和机械设备基础上,大力引进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如精少量播种技术、化学药剂机械喷洒免中耕技术、单体播种机改造等项技术及相应机具,通过统筹先进性与实用性,实现了以新代旧,以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机具的目的,提高了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㈤注重体制与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农机化新的发展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农机经营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按照农机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实体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的思路,积极探索农机发展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
一是创新农机经营形式,变过去单一的集体经营为集体、合作社、股份公司、个体(联合)的多元化经营形式。目前,以先锋乡民权村为代表的农机合作社经营,主要是通过吸纳个体机车加入到原村农机队中来,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机车全部实行统一管理。以弓棚镇春阳村和五棵树镇合发村为代表的农机合作社,具体是将股份制引入到农机经营中,把村集体所有的机车及农机具等固定资产通过评估作价后,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折股到户,农户持股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按照企业化管理的形式进行运营,所得利润按股分红。以弓棚镇荣誉村为代表的农机合作社,其经营形式主要是实行产权集体所有,单车承包、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经营,开展代耕服务获得利润,以扩大生产规模。全市还有以集体经营为主的农机队170个。此外还有一部分大型拖拉机由个体(联合)经营。最为典型的是大坡镇的胡永德,一户不仅拥有2台大型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同时还有两套大米加工设备。
  二是创新农机耕作制度。从1985年开始,我市把土地耕翻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先后提出了“二三四轮翻制、连年隔年翻、灭茬在当年”等耕作方法。近几年,我们又对轮翻制度不断完善创新,实行“不翻即灭、不灭即翻,全面消灭白茬地”以及两个三三制,即:三年轮翻制和三年轮作制。所谓的三年轮翻制就是在机械耕整地环节上推行三分之一秋翻、三分之一灭茬悬耕、起垄、三分之一深松;在作物的种植上,实行玉米、大豆三年轮作制,每年种植三分之二的玉米,三分之一的大豆或饲料饲草,三年轮作一次。实践证明,实行两个三三制,对提高地力、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提高抗灾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三是改革农机内部管理体制。2000年开始,在乡镇农机站全面推行一站两制改革,实行农机管理与服务相分离,将农机管理人员压缩到最低程度,壮大农机服务队伍,扩大服务领域。2002年开始乡镇农机站全部归乡镇管理。目前各乡镇已经将农机站、农业站等一些涉农站所合并到一起,成立了农业中心,统一归乡镇政府领导。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其主要表现在:大型农机具更新换代缓慢,数量下滑,中小型农机具发展较快;农机具配套水平低,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机械作用发挥的不好;适用于粮食作物的常规农机具多、新型农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
  二是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乡镇农机站和村级服务组织局限在农机修理和提供翻、耙、起等作业环节的社会化服务上,服务手段相对落后,与现阶段农机化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三是地方财力困难,这也是滞约农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市自1998年开始提出在全市建立百万亩农业机械化示范区,重点推广弓棚镇的经验和做法。通过示范区来带动和促进全市各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全市县域经济的突破。但是,由于我市财政困难,配套资金不足,百万亩农机化示范区的整体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农机作业因费用增加而导致收费标准提高,影响了农民使机用机积极性,滞约着农机化的发展。石油市场的归口管理,燃油价格不断上涨,加之农机供应市场的放开,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使农机修理费用增加,最终导致农机作业费用增加。养机户不得不提高收费标准,最终形成农机民负担加重,使机用机积极性下降。对今后农机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四、我市今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设想
今后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上,我们立足于“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观念,跳出就农机发展农机的圈子,坚持一二三产业通盘考虑,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以农机化的发展,带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今后三年内,我市的农机化工作要在完成农机企业转制、提高全市农机整体服务功能,创新农机经营体制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百万亩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把示范区建设成为三个典型区:
  一是高水平农业机械化发展块状区。通过3年重点建设及后期完善,示范区农业机械的配置、使用、科技含量,所创效益都要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并在20年内始终居于领先地位。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典型区。通过农机化的发展,实现土地规模经营,使近80%的农村劳动力彻底摆脱土地的束缚,离土创业,真正实现二、三产业的大发展。
  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集中区。通过3-5年的建设和发展,使百万亩示范区各乡镇的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都有较大的提高,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
  具体运作上,要以实现百万亩粮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为目标,以“提质、降耗、增收、增效”和“兴机富民强市”为宗旨,以农机增量调整和资源整合为切入点,以股分合作和农机大户(联户)经营为主要载体,以规模化作业,推广运用新技术和新的耕作模式为途径,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作用的,以农业机械化为特征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
  经过三年的建设,要实现“四个提高”、“三个降低”、“两个增长”、“创立一个模式”。
“四个提高”即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示范区建成后,示范区的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要达到1200台,农机具配套比实现1:6;努力提高农机科技贡献率,使全市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达到20%;提高农机作业系列化水平,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由现在的45%提高到70%;提高粮豆产量。
“三个降低”即粮豆生产成本降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由现在的平均60%下降到20%;粮食收入占区域经济结构比重降低。
  “两个增长”即农民收入增长,示范区乡镇三年内要实现人均增收1555元,达到4784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示范区10个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由现在的24亿元达到三年后的32亿元。
  “创立一个模式”就是创立粮豆主产区以农机化为依托,以粮豆生产为基础,以畜牧业,多种经营为主导产业,劳动力大部分转移,粮食大部分就地转化,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相关内容
    无相关信息
188金宝搏_188比分直播-官网  |  188金宝搏_188比分直播-官网: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