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桦甸市自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来,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地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缓解了本地春季干旱影响苗情的气候特点,解决了玉米保全苗、保齐苗的问题。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确保农民节本增收的关键。
1概况
桦甸市常山镇常兴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入社总人口956人,该社共有耕地6350亩,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位于桦甸市前列。该社引进保护性耕作机具2台(套),近几年累计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5026亩。
2技术要点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技术组合是秸秆覆盖、少耕、免耕。其技术模式为,前茬作物采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留高茬控制在15~20cm,硬茬播种玉米。技术工艺路线:前茬作物留高茬机收→种肥分层硬茬免耕播种→化学药剂地表除草→收获。
3效果评价
3.1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在常山镇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后,一是农作物产量明显提高:玉米亩产平均790.8公斤,比传统耕作每亩增产713.6公斤,增幅10.8%。二是节约了生产作业成本: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每亩节约成本10.5元。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累计新增玉米38.8万公斤 ,节约生产成本5.27万元,农民总节本增收44.07万元。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科技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秸秆残茬覆盖,局部抑制冬、春两季的农田扬尘,减少农田表土的水蚀、风蚀,增加蓄水减少蒸发,节水效果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培肥地力。
3.2缓解了当地玉米作业成本高、劳动强度大、播期长,而保护性耕作种植玉米减少了作业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抢时播种,产量比传统耕作有较大增加。对常山镇的种植业快速发展及农民增收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主要做法与成功经验
4.1周密组织、加强协作是搞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前提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新技术,为了保证该技术的顺利实施,多年来,项目组始终坚持年初有布置,年中有观摩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项制度。明确主要生产季节任务和作业进度,掌握存在的主要问题,形成了上下协调、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良好氛围,确保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顺利实施。
4.2科学管理、加强指导是搞好项目的重要措施,在项目实施乡镇全部推行了定目标、定任务、有考评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应用基地建设作为项目管理突破口,由乡镇主管领导亲自抓,项目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及时解决技术难题,监督落实完成试验任务,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大面积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
4.3因地制宜,技术上不照搬硬套,大力推广适合本地实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是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在技术实施过程中,通过试验田试验、核心区较大面积种植试验结果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从作业成本、经济效益、农民接受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实施留高茬免耕种植玉米技术是桦甸市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前景的生产模式。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确保农民节本增收的关键。
4.4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是项目推广的有效方法适时组织现场演示会,让农民群众亲眼看到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点的优越性和节本增收的效果,在收获期再组织专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种植方法的产量、效益等指标进行对比,用数据说话更能达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4.5技术培训宣传是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的基础必须重视技术培训,特别是对农民群众的培训,只有让农民成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行家里手,才能确保实施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