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农业再传捷报:今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总产有望迈上1.1万亿斤新台阶,实现连续八年增产。这也是在去年取得粮食生产“七连增”成绩的基础上创造的新记录。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农业在战胜严重旱灾取得大丰收,堪称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新中国62周岁生日献上的一份厚礼。
粮食丰收,在为这个伟大奇迹欢呼的时候,作为农机人,我们也备感喜悦与自豪。因为,这个伟大的奇迹诞生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我们看到,在今年粮食生产的耕种收各个环节和重要农时,都是农机在“挑大梁”。据农机化司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9.49亿千瓦,比去年年底增长2.33%,预计全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有望达到54%。“三夏”期间,各小麦主产区共投入1400多万台(套)农机具参加抢收抢种作业,其中稻麦联合收割机50万台,比去年增加3万台。
农机在减少粮食损失、抢收抢种、节约劳动力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山东省机收率超过97%,全省小麦开机到基本结束,仅历时16天,比去年缩短3天。在今年“三夏”各地加强农机手培训和作业质量监督,麦收机具质量状态逐步提升,机收小麦的清洁度、损失率较往年进一步改善。据有关专家测算,机收较人工收获减少遗撒损失5%左右,按小麦平均亩产650斤计算,今年“三夏”小麦跨区机收可减少损失95亿斤左右。
八年丰收,一年难于一年。在今年的抗旱救灾中,农机也发挥了主力军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极端自然灾害频发,粮食生产风险越来越大。农业部数据显示,我国常年农作物受灾面积7亿多亩,约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3,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总体呈加重趋势。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扩张,资源有限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制约也日益凸显,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淡水资源日益紧缺,农业劳动力资源呈现出越来越紧张的趋势、刘易斯拐点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而因粮食生产步入高成本时代,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种粮积极性。以上这些都压缩了我国粮食增长的空间。因此,解决谁来种粮、如何多种粮和种好粮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显得前所未有的急迫。
种种情况表明,具有提高农业生产率、投资收益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为特征的农业机械化,自然而然地理应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值得欣慰的是,国家领导人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突出作用。近年来,国家实施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在繁荣我国农机市场、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年农机补贴资金达到了175亿元,在农机补贴的带动下,各地农民种田意愿大幅增长。不过,根据本网和《农机质量与监督》记者在安徽、黑龙江、山东等粮食主产区调研的情况看,我国的农机补贴数额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农民的购机热情。安徽省农机局副局长余世铸告诉记者,今年皖北一些县市农机补贴资金缺口仍达50%左右。
眼下,秋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全体农机人要一如既往,打好秋收这一硬仗,为颗粒归仓、确保粮食安全履行好农机人应尽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