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梨树视察,对黑土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等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你们摸索出秸秆覆盖的梨树模式值得深入地总结,然后向更大的面积去推广。”
时光奔涌不歇,奋斗驰而不息。五年来吉林儿女豪情满怀步履铿锵,以实干为犁、以创新为刃,在推进新时代吉林振兴、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的征程上勇毅前行,交出一份满载黑土深情与粮仓底气的吉林答卷。
从黑土到黄壤,“梨树模式”实现跨域扎根
五年,350万亩。
这个数字背后,是“梨树模式”在黑土地上的规模化落地。
自总书记视察梨树县,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以“黑土地保护与农业现代化”为使命,将最初的225亩试验田,裂变为2025年全县超350万亩、东北四省区超1亿亩的“梨树模式”版图。更值得瞩目的是,2021年起,这一模式跨越黑土疆界,挺进西北、华北。2025年,北京密云区的黄土地首次印证了它的普适价值。
科技是这场革命的基石。梨树县聚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顶尖机构,依托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以长期田间实验攻坚黑土地保护难题。多项核心技术在此诞生,为可持续农业注入硬核支撑。
万亩示范区网络是另一个支点。孟家岭、孤家子等乡镇建成4个不同土壤类型的示范基地,构建“研发基地—示范基地—示范区”三级辐射网,带动百万亩黑土地增产增效。
协同作战放大规模效应,东北四省区联盟是关键推手。通过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103个基地在东北落地生根。技术推广、高产竞赛双轨并行,推动玉米亩产持续突破。创新农机技术同步跟进——免耕播种机“单产提升套件”的普及,让千万农户受益。工作站扎根乡土,保护性耕作理念深入人心。
从黑土到黄壤,“梨树模式”这五年,证明了秸秆覆盖与条带休耕的机械化耕作体系,不仅是黑土地的重生,更是一份耕地保护的通用方案。
科技深耕、模式创新、全域协作——这三股力量拧成的绳索,正牢牢系住大国粮仓的根基。
从“免耕”到“统管”,激活黑土生产力
在梨树县蔡家镇凤芝家庭农场的机库里,几台锃亮的农机静静停驻在休整区。“这可是为‘梨树模式’量身定制的‘金刚钻’!”负责人刘凤芝笑着拍了拍免耕播种机的机身。她掰着指头算账:“突突突走一趟,秸秆归行、条带耕作、精量下种带施肥全搞定!效率翻倍,每亩还省80元!”作为首批尝鲜者,她的农机已迭代升级三次。
这些“铁家伙”藏着“梨树模式”的硬核突破。刘凤芝用的正是梨树自主研发的“明星产品”——全国首台条旋播种一体机。它攻克了秸秆覆盖下的播种难题,拿下10余项专利,让综合机械化率飙至95.6%。
截至2025年5月,450台“铁牛”已耕耘70万亩土地,化肥利用效率的改善、粮食产量的稳步上扬与生产成本的有效压降,让农业生产步入提质增效的良性循环。更牛的是自走式六行玉米收获机,能精准覆盖窄行秸秆提升地温。2024年百台新机下地,20万亩农田见证“梨树模式”全程机械化的飞跃。
创新不只在田间,更在经营模式。梨树县把百至三百公顷连片土地打包成“生产单元”,整合金融、保险、粮贸资源,建成45个示范单元。2万公顷土地平均增产10%,成本压降5%。还有更省心的“双保全统”托管模式,“保成本+保产量”,2024年12.9万亩土地交给合作社托管,农户放心当“甩手掌柜”,现代化规模种植水到渠成。
专利农机填补国内空白,托管模式化解种地风险,梨树用五年实践铺就黑土地重生之路,更让每寸黑土都迸发持续生产力,成为守护大国粮仓的生动注脚。
从“黑土实践”到“全链规范”,焕活黑土生机
着眼于黑土地保护与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实验站率先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梨树模式”标准体系。这套根植于黑土地保护实践的科学标准体系,填补了保护性耕作领域的空白。它的诞生与落地,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技术规范驱动农业革新的路径。
标准从何而来?中国农业大学联合14家科研机构、145位专家,更关键的是——让合作社负责人深度参与标准制定。
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标准制定可不是关起门来搞学问,得先想明白给谁用、怎么用。”他坦言,一开始就认准了一个理儿——必须让咱农民看得懂、用得上。“你看,专家们带着科学理论来,我们这些天天泡在地里的合作社负责人,就把实打实的耕作经验掏出来,两边的智慧往一块儿融。这么一来,标准既有科学打底子,又带着咱黑土地的实在劲儿,从根上就把‘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难题给解开了。”
标准有何突破?在生产技术上,它聚焦于“秸秆还田、条带耕作、免耕播种”这一核心组合,将其转化为清晰的操作规范。为了精准落地,配套研发了多功能免耕播种机,成功将播种深度误差控制在1厘米以内,出苗率提高了20%。同时,“水肥药精准管理”系列标准的实施,让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提升了12%。这标志着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次显著精细化升级。
在经营管理上,配套的《农机手管理规范》和超过2000人次的严格培训,将农机作业合格率提升至95%,为100%的机械化覆盖率提供了坚实保障。这共同构筑了一个以“土地集约为基础、技术集成为支撑、多方主体协同运作”的现代农业经营新体系。
这套“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标准,如何真正走向田间地头?关键在于多元、精准的推广策略。
十届黑土地论坛奠定影响力;专家年超50场田间指导,“双百行动”精准对接;农民培训年超2.5万人次,切实解决技术难题,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理念深入人心,确保标准真正从纸面落到田间。
五载耕耘,黑土生金。“梨树模式”以五年笃行,交出了一份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端牢中国饭碗的厚重答卷。它不仅是黑土地重焕生机的科技密码,更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生动路标。
展望前路,这源于黑土地、惠及亿万亩的“吉林经验”,必将以更强劲的生命力,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扎根繁衍,为夯实大国粮仓根基、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注入不竭动力,让每一寸宝贵的耕地都焕发永续的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