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4.0时代的大潮中,智慧农机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正逐步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然而,面对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多样、作物结构复杂的国情,智慧农机的发展亟待因地制宜,确保技术与应用场景的精准对接,共同绘就农业现代化的新图景。
京郊实践:智慧农机因需定制展成效
从北京的智慧农业实践来看,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北京作为特大城市,耕地资源有限且生产结构多元,通过精准施策,走出了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
在京郊平原地区,大型农场广泛应用智能收割机、变量施肥机等装备。这些智能农机能够根据预设参数,精准完成收割、施肥等作业,实现了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以通州区的玉米智慧农场为例,无人驾驶拖拉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可根据土壤肥力自动调节播种深度,在后续的施肥环节,变量施肥机依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生长需求,精确控制施肥量,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据统计,应用这些智能农机后,农场的人力成本降低了3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了40%左右。
而在山区,地形复杂、地块分散,当地则配备了轻量化山地拖拉机、小型果树修剪平台等特色装备。这些装备小巧灵活,能够轻松适应山区的崎岖地形,有效解决了山区农业生产机械化难题。在门头沟区的果园中,小型果树修剪平台可以根据果树的生长形态和修剪需求,灵活调整高度和角度,方便果农进行精准修剪,提高了修剪效率和质量。同时,轻量化山地拖拉机可以搭载不同的农具,完成开垦、运输等多种作业,为山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根据不同地理和作物特性定制农机装备的做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确保了智慧农机技术的有效落地。
全国案例:因地制宜智慧农机遍地开花
放眼全国,各地智慧农机的发展也呈现出因地制宜的鲜明特点,多个地区已涌现出智慧农机实际应用的成功案例。
在广西,智慧农业迈入“五化升级”新阶段。当地通过设施农业大棚数字化改造和智慧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实现了从经验种养到数据决策的转变。例如,在一些特色水果种植基地,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调节通风、灌溉等设备,为水果生长提供了最佳环境。在容县的沙田柚基地,创新应用AI无人机夜间精准施药系统,突破传统人工作业时空限制,节省农药使用量20%左右,工作效率提高5倍。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水果的品质和产量,让广西的特色水果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在玉林玉州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暨智慧农机品鉴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当地农业机械化的转型升级,还展示了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先进技术。这些技术在当地水稻、甘蔗等作物种植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种植效率,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在水稻种植中,无人机植保可以快速、均匀地喷洒农药,避免了人工喷洒的遗漏和不均匀问题,提高了防治效果;智能灌溉系统则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量自动调节灌溉量,节约了水资源。
在黑龙江,北大荒集团作为农业领域的领军企业,通过引入智能农机系统,实现了大面积农田的精准播种、施肥和收割。智能播种机能够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品种,精确控制播种深度和间距,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在播种过程中,智能播种机配备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播种情况,一旦发现漏播或播种深度不符合要求,会立即发出警报并调整参数。智能收割机则能够实时监测作物成熟度,自动调整收割参数,确保粮食颗粒归仓。这些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在新疆,针对棉花种植的特点,当地推广了智能采摘机。这些采摘机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并采摘成熟的棉花,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采摘效率。在棉花采摘季节,智能采摘机可以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一台采摘机的工作效率相当于几十名人工采摘工人,推动了新疆棉花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智能采摘机还可以减少对棉花的损伤,提高棉花的质量。
协同创新:智慧农机因地制宜新路径
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不仅体现在农机装备的选择上,更贯穿于智慧农机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全过程。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作物种类等因素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智慧农机技术必须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加强区域协同和合作至关重要。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农机协同创新中心和技术推广体系,可以实现技术、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与优化配置。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通过建立“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津冀”的合作机制,多项技术实现跨区域应用。例如,北京研发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在天津、河北的蔬菜种植基地得到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当地的蔬菜生产水平。该系统可以根据不同蔬菜的生长需求,自动调节温室内的环境参数,为蔬菜生长提供最佳条件,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这种区域协同的发展模式,为智慧农机技术的因地制宜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各地还应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共同开展智慧农机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科研机构和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可以为智慧农机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例如,一些高校与企业合作,研发出了适合不同地区作物种植的智能农机装备和农业管理系统,推动了智慧农机技术的不断进步。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智慧农机发展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智慧农机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对智慧农机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让智慧农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展望未来,智慧农机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的深度融合。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农机将实现更加精准、高效、智能的作业。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农机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故障;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加科学的种植建议和决策支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农机的自主作业和智能决策。
同时,通过探索“农机+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可以降低用户门槛,提高智慧农机技术的普及率和应用效果。例如,一些企业推出了农机租赁服务,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租赁智能农机设备,无需购买昂贵的设备,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还可以建立农机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农机维修、保养、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总之,智慧农机的发展更要因地制宜。只有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定制符合当地特色的智慧农机解决方案,才能确保技术的有效落地和推广应用。